今天是
艺术大师 > 诉智智库 > 艺术大师 > 艺术大师

曹春生

来源:【诉智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顶层设计/系统规划/整体打造/分步实施/逐步成型 / 时间:2015-01-07 13:24 / 点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60年1月生,江西都昌人。文学硕士。1982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景德镇雕塑院院长。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城市雕塑建设设计资格证持有人。景德镇市美协陶瓷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列宁》
《周恩来》
《陈毅》
《蒲松龄》
《谭嗣同》
《琴》
《回归·香港的春天》
《矛盾像》
《雄鹰展翅》

       问:这一直是您这一辈艺术家的特点。所以,很多(雕塑)圈外的读者对您还不是很熟悉。咱们的谈话是不是先从您怎样走上雕塑之路开始?

       曹:(笑)那我们就随便聊吧。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画这画哪,别人觉得不错。初中毕业的时候,我们正赶上国家创建美术中学,一共有三个,一个是在北京建立中央美院附中,一个是在东北建立东北美专的附中,还有一个是在南方好像是广州美院的附中。我是在沈阳长大的,正赶上这样一个机会,东北附中下去挑学生,鼓励我们去上这个学校,但要求文化课要好,另外,还要喜欢美术。
 

       问:您的条件都具备了。

       曹:我自己当然愿意去这个学校了。1953年,学校免除学费了,而且国家还给奖学金、生活补贴,条件很不错,但家里有看法。
 

       问:是不是担心将来的生活问题。

       曹:学画将来能吃上饭吗?因为解放前的画家没有几个是生活得好的。所以,家里一直希望你学医、学工呀,甚至你学邮政、铁路都行,那是铁饭碗啊。

我们知道解放初期的社会风气是非常好的,我们这个学校的教员都是从全国选拔的优秀老师,同学们都是朝气蓬勃。从初中到大学,因为我们是大学里的初中部,我感受到一种新的气象,非常兴奋。那时候国家对文化艺术特别提倡,特别支持,我有幸进入这样一所学校,看到大学部的同学画得这样好,而且深入乡下画出一些表现社会生活的画作,还有图案,设计张贴画等等,真是开了眼了,特别兴奋,就觉得自己选对了。

1954年,由于全家搬到北京,我就转到北京中央美院附中,在那里我接着念了两年。
 

       问:您的这个履历非常特殊,也非常令人羡慕。可以想象,这两所著名美术中学的学习对您以后的艺术发展是多么得重要。

       曹:中央美院附中比东北更有力度,更宽泛了,老师都是全国的名家。这些老一辈的艺术家都在这里,而且正值当年,无论是国内美术界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创作都少不了他们。那时候,艺术强调深入生活,为人民服务,这也是延安讲话精神。
 

       问:后来,您又上了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曹:按照我们学校的规定,在校期间的最后两年连续两年都是优秀生就直接保送到中央美院。我们班里有5、6个同学就直接保送到大学。因为,我在读附中的时候,中央美院的雕塑系给我的印象深,而且他们请了苏联专家来办研究班、研修班、专家训练班,在办专家训练班的时候在全国调集了最优秀的中青年(主要是青年的雕塑家)到这里进修,作为研究生学习,他们做得非常好。把雕塑能够做得那么深入,那么直观,那么生动,太令人吃惊了。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