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景行
来源:【诉智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顶层设计/系统规划/整体打造/分步实施/逐步成型 / 时间:2016-05-05 11:24 / 点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景行,凤凰卫视言论部总监、《时事开讲》节目主持人,凤凰卫视新闻评论员。曾任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亚洲周刊》副总编辑、《明报》主编、《中天新闻频道》总编辑。上海复旦大学毕业。
陈鲁豫称他“师奶杀手”,窦文涛叫他“新闻雷达”。
《香港十年》
《光圈中的凤凰》
提问:我们都知道,一说到家信,我们常常会想到一句话就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看大家对家书的重视度有多少。从中,我们可以读出这其中展示了中国人怎样的一种家国情怀呢?您如何理解?
曹景行:这首诗,刚刚您引用的第一句,我觉得非常关键。提问:一个大的背景描述。
曹景行:尤其在这种动荡的时刻。像我家里面,我看到的一些家书,都比如抗战时的一封家信是不得了的,这个珍贵程度和大背景有关,还有跟时代也有关,“家书抵万金”的时代,我们中国人之间主要是通过家信维系我们的信息沟通和感情的连接。中国对“家”这个概念是特别的重视,跟其他民族比较、跟其他文化比较,我觉得中国人特别重视。很多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我觉得中国人特别有信仰,“家”就是很好的体现。这里可以探讨很多,“家信”就是家的感觉,是连接的重要体现。一旦分开不在一个地方,就需要有家信。家信在不同时候的体现也不一样。有人说现在是手机时代,没有信了,但是,微信的“信”不就是“信”吗?也就是连接。至于它的表现形式,是长篇的写一篇文章、认认真真写出来的,或者是跟手机对话,当然是不一样的,但是毕竟首先是一个连接,这个连接的形式不同,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现在手机上微信的连接是很快的,即时的。过去那种“家书抵万金”的时候,包括平时的一封家信,有多少情绪在里面。
提问:累积了很久的事件、感情,全都融化在一封家书中。
曹景行:比如从上海一个地方寄到一个地方也要一天,收到以后回过来也要一天。我以前下乡的时候,第一年刚刚去的时候就遇上一场大雪,封山一个月,我们根本没办法寄信出去,一个月以后开始解冻了,邮车可以通了,我母亲写给我的信有很厚的一叠。
提问:这里面有多少思念的感情。
曹景行:我也没办法告诉她我们没办法写信,她就很急为什么没有信来。所以有家信的时候,在物理的条件下,它带了非常特殊的现代人很难体会的感情在里面。为什么要写信?跟接不到信、等信的那种焦急的心态,它才会有价值。这个价值就是“抵万金”的道理。
提问:曹老师说到的关键一点就是它的价值。您刚刚提到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眼下的“家信”在我们这个时代是否还有重视度呢?它又是什么样的角色呢?
曹景行:如果以微信的家信来看,当然是很普通的,大家日常沟通的。如果是亲人之间,记得和老妈、老爸通通微信,这本身也是很好的事情,这跟以前写信不一样。你想起他们,能够发一段微信,或者他们发一段问候你的,你别觉得不耐烦,你好好地回应他们,你能多写一点就更好,个就是家信的作用。还有一种用传统的方式,书写的家信现在是越来越少,如果有的话是特别珍贵。你不会平白无故地随随便便地写,一定是有特别的情况,需要用书写的方式来表达,那可能是特别珍贵。当然,数量也可能特别少。
我们现在对以前的家信越来越重视。我以前很后悔那么多的家信都没有随身带着,不管是跟谁的,可能还有几封非常特别的会留着,但大量的,没有地方存放,也不可能一直带来带去,比如我下乡时写的,我妈妈给我的,我就没有保留太多。还有谈情说爱的,那些都没保留。
提问:在当时觉得这些事情就是生活当中的琐碎之事。
曹景行:过去了,作为一页翻过去了,我们更希望面对今天和明天,但现在看来很后悔,如果当时保留下来多好。最近我又翻到一些我母亲和父亲之间的信件,等于是在看他们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