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文化学者 > 诉智智库 > 文化学者 > 文化学者

傅佩荣

来源:【诉智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顶层设计/系统规划/整体打造/分步实施/逐步成型 / 时间:2016-05-05 13:34 / 点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佩荣,祖籍上海。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宗教哲学。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教授。2009年6月,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智慧》,

中国讲师网500强品牌讲师。

《国学的天空》

《哲学与人生》

《易经与人生》

《西方哲学与人生》

《心灵的旅程》

《儒道天论发微 》

《成功人生》


       提问:听说你小学的时候因为淘气学别的小孩口吃,结果自己也变得口吃了,而且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这在当时对你的成长有着怎样的影响?

  傅佩荣:持续了九年的时间,到高二的时候才有机会校正我的口吃。我觉得它对我的影响是正面的多,负面的少。小孩子当时受苦,但苦过就算了,可是这样恰恰开发了很多潜能。小时候口吃的痛苦经历使我改变了两点:第一,我终生都不会嘲笑别人。因为我从小被别人嘲笑,知道被嘲笑的滋味,就没有什么优越感。第二,我非常珍惜说话的机会。有人问我为什么说话总是非常扼要,因为我以前不能说话,所以当有机会表达的时候我都会很珍惜,我不会讲一些无聊的话。这些对我绝对是有帮助的。如果说对我性格有什么影响的话,应该是孤僻吧,就是说不太合群。

  提问:现性格还是比较孤僻吗?

  傅佩荣:不是孤僻,而是喜欢孤僻了。我慢慢地接受它了。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忍受到接受,再到享受的过程。中间这么长时间的口吃使我心情比较平稳。假如忽然间没人理我了,我没什么难过的。对我来说,如果我不能享受孤独的话,我怎么可能去念这么多书呢?

  提问:你个人对国学的兴趣起始于什么时候?

  傅佩荣:由于父母信教的原因西方的传统从小对我影响很大,所以我后来学习西方哲学。我学中国的哲学反而是在二十三四岁的时候了,那时我到了研究所,跟了一个很好的老师,方东美先生,我从他那里知道中国的哲学有独特的价值,才真正开始对中国哲学的研究。40岁以前接触的都是儒家的思想,40岁以后开始专心研究道家思想,50岁以后就研究《易经》。这么多年研究下来还算是符合这些经典本身的规律。

  傅佩荣的身上有着我所接触过的在国学里浸泡久了的人拥有的某种相同的气息。这种气息恕我无法描述得很准确,只是它在大陆或者年轻人身上是比较少见的。

  对待采访和演讲,傅佩荣表现出的是一种高度重视的庄严。那天他要去一个网站做访谈,一路上烈日炎炎,他一直坚持穿着西服,直到临上场前不久得知没有录像的要求,他才把厚厚的西服脱了下来。

  访谈下来,汗水在他的脸上流淌,他连说嗓子好累。“因为没有麦克风,底下有这么多听众,我不大声他们就会听不清。”据说傅佩荣演讲的时候总是在很多细节上考虑听众的感受,而这与他小时候口吃的经历有关。因为受尽嘲弄,所以他在说话时总能想到对方的感受,因而倍加细致。

  傅佩荣回答问题简洁、全面、条理清晰,但不失个性,甚至情绪。而当采访结束大家一起闲聊的时候,他似乎并不是一个谈笑自如的人,于是觉得,他只是专注地做事,然后又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去。
上一篇:曹景行